
《小伙伴》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伙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伙伴》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
故事从春游那天的午餐讲起。当小伙伴们发现玛莎不吃午餐时,都从不同的方面表示了关心。有的说没有午餐吃将是很难受的事,有的说背包可能丢在哪里。而安东把一大半面包放在玛莎手里,他关心的是玛莎需要吃午餐了。这些关心,玛莎最需要的是什么呢?这个故事童趣盎然,旨在说明一个道理:要用实际行动给予别人最需要的帮助。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强化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材有一幅插图,描绘的是三个小伙伴对待玛莎丢了书包后的不同表现。教学中若能图文结合,可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伙、伴。”
2、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运用“糟糕”。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学习进入角色朗读。
4、懂得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用实际行动帮助别人。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1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进入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指导书写“伙伴”。
1、教师示范,学生跟着书空,并总结:写时需要注意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脚放平。
2、学生练习。
3、简单小结:生活中,因为有小伙伴的陪伴,才更加有意思。可是,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小伙伴应该怎么做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28课,齐读课题。(板书28小)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1、要求:第一遍读课文,请同学们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不通的句子做下标记,向同桌请教一下她是怎么读的?自己再试着读一读。
2、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自读、指名读(两个)、同桌互读。
3、出示生字再来读一读:齐读、指名读、交流识字方法:
(1)加一加:丢、矿、糟、粗、概、记、保、汽
(2)换偏旁:姐——粗
(3)猜字谜游戏:曹操扛着米(糟),广场上有一块石头(矿),
空气中有水(汽),去字头上戴帽子(丢)。
(4)笔画较多的生字:餐、概、糕(组词或说句子)
4、去掉拼音自己读、开火车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要求学生完成下列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课文中写到了玛莎的哪几个小伙伴?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师生交流。
四、精读感悟:
(一)课件出示:这时,安东走到玛莎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赶快吃吧。”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安东的自然段读一读,当玛莎遇到困难时,安东是怎么做的?哪几个词写出了安东的做法?
2、从安东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他为什么把大一点儿的面包给玛莎吃?(预设:因为他知道玛莎现在很饿,最需要面包。你是怎么知道玛莎很饿的?)
出示:“小伙伴们都在吃午餐,只有玛莎站在一旁。”(当小伙伴们津津有味的吃午餐时,玛莎的心情怎么样?伤心,难过,她多么盼望有人能跟她分享午餐呀!)
4、所以,当安东将面包放到玛莎手里时,玛莎的心情怎么样?(激动、感动)她会说些什么?(非常有礼貌的孩子)
5、在这一段话中,安东只说了四个字,哪四个字?(生齐读)对于饥饿的玛莎来说,这四个字暖人心窝。谁再来读一遍,温暖一下饥饿的玛莎?(指名读)
6、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牢牢记住这个可爱的男孩——安东!
(齐读、指名读。)
过渡:安东跟玛莎分享了自己的午餐,用实际行动帮助了玛莎,其他小伙伴又是怎么来关心玛莎的呢?
(二)课件出示:“维加问他:‘你怎么不吃呀?’”
1、维加,你再来问问玛莎。(指名读问句)
过渡:听了维加的问题,玛莎心情怎么样?(伤心、难过)
所以,玛莎说——(课件出示)“我把背包丢了,里面装着面包和矿泉水……”(齐读或者指名读)
过渡:所有吃的都在背包里呢,现在的玛莎真是又饿又伤心,玛莎说——(指名读)
过渡:听了玛莎的话,维加什么表现?(指名读)
(出示)“维加一边大口地吃着面包,一边说:‘真糟糕!离回到家还有好长时间呢!’
过渡:是什么让维加大喊“真糟糕!”?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补充句子:玛莎,这可真糟糕!
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糟糕的事情?当时的心情怎么样?你能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吗?谁再来读一读。
(三)安娜是什么表现?(课件出示)“安娜说:‘你把背包丢在哪儿了?真粗心!’”听了安娜的话,玛莎的心情怎么样了?(更难过了)
所以,玛莎小声地说——(出示)“我也不知道。”
教师过渡:不仅很难过,而且很不好意思,说着,低下了头。面对小伙伴善意的询问、指责,玛莎忍受着饥饿,心情越来越糟糕,此时,维加和安娜的语言对玛莎起到帮助了没有?(没有)对玛莎来说,她最需要的是什么?谁帮助了她?
教师小结:所以,当小伙伴遇到困难时,要用实际行动给予他最需要的帮助。
五、分角色朗读,情感升华。
六、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看到安东给了玛莎面包,维加和安娜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小结:了解到玛莎最需要的,而且改变自己的做法给予玛莎帮助,他们也是真正的小伙伴,希望他们的友谊之花常开不败!
板书设计:
小伙伴
维加
安娜(语言)→玛莎←(行动)安东
《小伙伴》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
《我和小伙伴》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的家人与伙伴》的第四个主题活动。这一主题旨在通过体验、探究等活动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体验友谊带来的快乐,帮助他们明白同伴之间应如何相处,并初步掌握处理矛盾的方法和简单技巧,乐于与同伴交往。本主题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构建课程教材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对低年级学生品德及人格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内容,指导小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与他人的亲密、依存关系,引领儿童从现实的生存状态过渡到更高质量的生活境界,为他们创造性地开辟未来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下学期 ……此处隐藏16218个字……?
(设计目的: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适合学生独立思考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从阅读者变为当事者,学生的体验就会更深刻,感情的抒发就会更真切。)
四、总结课文:
春游结束了,小朋友们在这节课上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懂得了一些道理。回家后,请大家把你们的收获告诉爸爸妈妈,并能用你的行动表现给大家看。
《小伙伴》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大体比例和不同姿态。
2、学习用泥或彩泥来表现人物的各种造型。
3、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同学间的友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人物的大体比例关系。
2、通过泥工活动,掌握泥塑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引导学生如何在作品中表现情感要素。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仪器,图片资料,泥塑作品。
学具:雕塑泥,彩泥,辅助工具,绘画工具等。
教学流程:
一、引导阶段
1、游戏导入:举行游戏《找伙伴》
A:请同学上台蒙眼找伙伴——指出你摸到同学的名字和所做的动作?
B:让同学叙述判断的原因!引导学生重点讲述特征,如脸圆圆的、鼻子高高的、脸瘦但很长等。抓住人物特征,为下面表现奠定基础。
总结展示:头部特征 神态特征 衣着打扮 学会用心去感受。
教学意图:让学生了解在很多的情况下,不一定从相貌上去判断某个人,也可以根据你对他的了解,从外形特征(包括脸部轮廓)和神态及衣着打扮来判断。
关键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在蒙眼的情况下,能指出伙伴的名字,是因为他与你朝夕相处,从而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与默契。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作家内心世界的流露,是作者的情感。所以有着特殊的味道和吸引人的原因。
2、展示“三毛、阿凡提、超人”泥塑作品
让学生说明自己是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这些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动画小伙伴的?
3、展示更多优秀泥塑作品。(也包括大师的泥塑作品或其他表现人物的作品,欣赏中教师重点讲述引导。)
引导学生欣赏,观看人物雕塑特点,感受泥塑的语言,体会作品中表现情感的要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了解儿童,少年和成人不同的人物比例。
4、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小学生的比例关系:1 站立时约六个头长,2 坐在椅子上约五个头长,席地而坐约三个头长。可以顺便提提成年人比例。
展示:立 6 坐 5 盘 3
展示:小窍门——个别情况下,为突出人物的特点,可以适当改变人物比例。如漫画特点的作品。
展示:漫画特点的作品,针对作品让学生点评什么是夸张,如:胖的更胖了,大的更大了等。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从感知到认知,初步掌握人体比例规律。感受泥塑空间体积感,掌握泥塑基本方法,感受泥塑语言。
二、发展阶段
1、教师演示过程,可以是提前制作好的或是半成品。演示时讲解重难点。可以是从头部,体态,动态等方面进行技法示范,可以从班中找学生为模特,(不求样子像,可以引导学生从加加减减方面引导,如鼻子是加上的,眼睛是减除来得等。)
2、学生制作前,先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与老师交流师生互动。
如,你打算做一个怎样动态的人物,表演一下他的动作。
3、学生尝试制作。用上述方法,为自己的伙伴塑像。
4、教师巡视指导:不要求五官上精确,重点抓住人物的比例、神态、衣着等方面的特征。对于某些特点方面可进行适当必要夸张表现。同时随时点评学生的作品。
三、展示:
1、学生自评,互评。挑选几件优秀或有特色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要有艺术性,教师也要有情感的流露,引导学生体会作品虽然没有达到大师水平,表现的同学不是多么的逼真,但是从情感上可以判断,同时作品又是生活化的写照。要围绕作品中的好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评价。
A、通过纠错发指出作品的缺点。
B、通过模特动作的对比指出不足
四、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把作品集合起来,然后加以背景制作成组作。
五、教学反思:
《小伙伴》教学设计15【教材分析】
大班幼儿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渴望与同伴交往,喜欢交朋友。对同伴的认可是幼儿交往的催化剂。在“交朋友”的过程中,认同同伴、觉得同伴很棒,才能更好地进行交往。本次活动设置“他们本領大”、“我的本领大”、游戏找朋友”等环节,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已的本领,帮助幼儿了解同伴的外貌特征、本领、优点,认同同伴很棒,愿意向同伴学习,愿意与同伴交朋友,引导幼儿体验交朋友的乐趣。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同伴,知道每个小朋友都有本领和优点,都是与众不同的。
2、能说出同伴的外貌特点,敢在集体面前大胆展示自己的本领。
3、喜欢自己的朋友,愿意学习同伴的优点。
【活动准备】
1、收集幼儿的照片制作“照片大搜索”课件,歌曲《爸爸去哪儿》。
2、幼儿提前阅读“幼儿学习材料”一一《我长大了》,将好朋友的优点用照片或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供幼儿展示本领的道具,如快板、跳绳、乐器、音乐等。
【活动建议】
1、播放歌曲《爸爸去哪儿》,引发幼儿对角色的讨论,使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本领。
(1)组织幼儿讨论《爸爸去哪儿)里的5个小朋友的性格特点,引导幼儿了解勇敢、谦让、有爱心、乐于助人都是优点。
(2)组织幼儿讨论节目中爸爸们的本领。提问:这几位爸爸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小结:这些爸爸有的是跳水冠军、有的是赛车手,还有导演、演员、模特,
他们有不同的本领,所以大家喜欢他们。
2、鼓励幼儿展示本领,加深对同伴的了解。
(1)播放自制的课件“照片大搜索”,画面静止时,请幼儿说说照片上同伴的外貌特征。
(2)请幼儿介细自已的本领并进行展示,引导其他幼儿向同伴学习提问:你最想向哪个小朋友学习?想学习他的什么本领?为什么?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进一步了解同伴的优点。
(1)小组交流《我长大了)第30页的内容,引导幼儿利用图画、照片等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的优点,如有札貌、有爱心、乐于助人、懂谦让、会合作等。
(2)鼓励幼儿向同伴学习:每个小朋友都是与众不同的,有各自的本领和优点,多学习好朋友的优点,自己的本领也会越来越大,大家也会更加喜欢你。
4、请幼儿和好朋友“说句悄悄话”,表达对同伴的喜爱之情。
(1)引导幼儿思考:你想向好朋友说些什么?你想怎样夸奖好朋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提供给好朋友?
(2)播放轻柔的音乐,请幼儿与好朋友说悄悄话,送给好朋友爱的拥抱表达对好朋友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