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1原本导入时要求学生带树叶并观察的,虽时至秋日,但仍未到落英缤纷之时,如要求学生带树叶,必难免有学生会去采摘,这与我们倡导的绿色、环保理念显然是相悖的。如何利用有效的资源,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达到教学之目的呢?我不由想到了前节课所学的古诗《山行》,诗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被夕阳照耀下的霜叶深深陶醉了,由此可见,诗人对树叶的喜爱、赞美。于是我把《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导入作了如下调整:课前请学生齐背《山行》,(这不仅复习了旧知,更为新授奠定了基础)并设问:诗人为何“停车”?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回答“坐爱枫林晚”。师:可见诗人是多么喜欢这枫叶啊,(板书:叶子),这被霜打过的枫叶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的美丽、迷人(板书:美),这么美的叶子是大自然的“杰作”(板书:的),小朋友想不想也做一片这么美的叶子呀?(将课题板书完整)生齐读,至此,完成了揭题、激趣这一教学环节。回顾本环节的设计,我觉得虽然流程稍长,但比较巧妙地复习了旧知,构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带,使教材的前后内容融会贯通,同时从情感目标看,实现了自然的移情,由诗人之情转化为学生之情,由爱“枫叶”的“独爱”,转至爱“叶子” 的“博爱”,并产生欲做一片美的叶子的美好愿望,为课文的深入学习与悟情作了有效的铺垫。
我想:教学固然需要直观的呈现,但如果这直观的呈现内容是为学生所熟知的,那我们就可以化烦为简,用语言取代之,语文既然姓“语”,我们不妨试着用我们的语言打开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情感,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2这是一篇美文,不论是从文章的情境或是物境而言,都很适合学生朗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思考一下“远远望去,为什么说那棵大树很美丽呀?”让学生自己品味、自己找出文中是如何写这棵美丽的大树的;其次再让学生说说作者走近大树所看到的景物,让学生明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借此让学生明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教学中有个教学重点,即让学生了解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的作用。在由远及近描绘景物之后,作者概括的写出了叶子一年四季的变化,而且写得很美,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嫩绿、肥美、飘零这几个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借此不仅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想像能力。但是,学生就是不能理解“叶”与“人”;“树”与“社会”这样隐晦的含义。无论你怎样启发,都是启而不发!最后,教得我心灰意冷。理解课文思想为什么这么难?如何使学生有兴趣了解课文的内涵?我深深陷入沉思,可是一无所获。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3《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作者是著名的儿童作家金波,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这样,教学过程就能成为师生间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
1.亲历实践。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解读并打上鲜明的个性印记。
2.个性放飞。“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
3.情感碰撞。在教学中,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写出了大树的美和叶子的美,大树因叶子而茁壮、葱翠,叶子因大树而美丽。但由物及人中,学生的理解产生了困难。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那生活的大
树是什么呢?由此引导学生,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了一个整体,那什么将我们结为了一个整体?班级、学校、国家、地球、社会……各种答案由学生口中说出。我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从古至今无数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大禹、刘胡兰、爱迪生……他们就是一片片美丽的叶子。那么我们该为班级、学校、社会做些什么呢?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说出了为班级打扫、好好学习、不随地吐痰、不打架、积极为班级做事等答案,这时顺势而导总结文章:是啊,这样就能成为一片美的叶子,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我想:阅读也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语文所带给他们的快意!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4《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与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
刚备课的时候,我感觉教学这篇课文是比较难的,所以从网上也查阅了不少详案,从诸多教案中获取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引导方式。最终决定,充分借助板书,通过文字逐步延伸,慢慢引领孩子弄懂文意和拓展意义。教学中,我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教学的:
首先,得了解叶子的工作。只有明白了叶子的工作,才能体会它的生存价值。孩子们通过读课文,很轻松地知道了叶子的工作就是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我借助简笔画的方式给孩子们介绍了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叶子的光合作用,让学生了解树叶的存在对于大树的意义。我又问孩子们:秋冬季节,树叶叶落归根,是不是不再为大树工作了呢?一些读书较多的孩子告诉大家,树叶落地,也是一种滋润大树的肥料。这样的几个问题,让孩子们明白了树叶的一生都在为大树工作,周而复始,一直在奉献、付出。
其次,得了解大树对于树叶的意义。我让孩子们读7、8小节,让他们说说大树为叶子做了些什么?孩子们从文字上马上就能找到答案: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我知道,他们并不太了解其中的含义。我告诉孩子们:一片树叶脱离了树叶是无法生存的,你见过一片独自飘零独自生存的树叶吗?孩子们都摇摇头,我给他们介绍了树叶生存的需求,让孩子们明白,没有大树,树叶也是无法生存的,体会树叶为大树奉献,同样大树也对树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再次,得了解树叶与人的联系。我问孩子们:为什么说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一开始很多孩子都找两者的相似点,未进行深层的联系。我给了他们启发:我们三(3)班就是一棵大树,你们就是?孩子们立即回答:一片片树叶。就这样找到了联系,继而延伸出了伟人、英雄、凡人这样的类似于树叶的人,又延伸出了集体、国家、地球这样的大树。孩子们明白了树叶离不开大树,要为大树奉献一生,人离不开集体,要为集体荣誉而奋斗。最后,我呼吁: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为了我们的祖国和地球的生生不息,都来“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此处隐藏5727个字……分为三个层次去教。第一层,读课文体会大树的美。这种美学生是能够从书本中找到的。第二层读课文体会叶子的美,从外形的美,到内在的美:为大树输送着“生命的乳汁”,体会到叶的一生都在无私奉献。学生在理解外在美的时候并不是一件难事,引导学生感受叶子除了外形很美让我们喜欢,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称赞?这时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内在美句子,最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就是一种内在的美,告诉学生内在美比外在美更加重要。第三层让学生由物及人,“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他茁壮、葱翠。”由这句话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紧紧扣住上文的四句话“无数片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绿叶为大树而生。”“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就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大树与叶子之间的关系,体会“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内在含义。
最后把人家的导入变为了我的总结。
诵读改动的文字。
远远望去,三年级四班很美。它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我向教室走去。走近教室的时候,我发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很美。每一个孩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孩子。无数个不同的孩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班级。
远远望去,麒麟小学很美。它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我向学校走去。走进学校的时候,我发现,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很美。每一个孩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个相同的孩子。无数个不同的孩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学校。
班级把无数的孩子结为一个整体,学校把无数个班级结为一个整体……而无数个孩子在集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为班级这棵大树,为学校这片树林,为祖国这片森林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翠。
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绿叶为大树而生。
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我们为祖国,为社会,为人类而生。春天的时候,我们天真;夏天的时候,我们强壮;秋天的时候,我们智慧;而当生命的冬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将进入永恒的历史。
每一棵大树都很美,因为每一片叶子都很美。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13《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作者是著名的儿童作家金波,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努力做到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就将教师视为眼中的亲人,教学过程就能成为师生间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追求的就是用生命点燃生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
1.亲历实践。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读解并打上鲜明的个性印记。
2.个性放飞。“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
3.情感碰撞。在教学中,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写出了大树的美和叶子的美,大树因叶子而茁壮、葱翠,叶子因大树而美丽。但由物及人中,学生的理解产生了困难。我们每个人都象叶子,那生活的大树是什么呢?由此引导学生,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了一个整体,那什么将我们结为了一个整体?班级、学校、国家、地球、社会……各种答案由学生口中说出。我注意引导学生说一说从古至今无数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大禹、刘胡兰、爱迪生…他们就是一片片美丽的叶子。那么我们该为班级、学校、社会做些什么呢?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着手,说出了为班级打扫、好好的学习、不随地吐痰、不打架、积极为班级做事等答案,教师这时顺势而导总结文章:是啊,这样就能成为一片美的叶子,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由此,我想:阅读也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由语文所带给他们的快意!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14这篇散文诗很美,含义隽永深刻,三年级的孩子理解“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含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今天的课堂上,先引导学生理解叶子之美。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叶子很美的句子以后,强调“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指导朗读抓住“每一片”、“都”、“很”等词语突出没有不美的叶子,而且叶子美得不一般。叶子到底美在哪里呢?“形态各异”这个词语首先跳入眼帘。词语的意思不难理解,“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就是最直白的解释。请学生结合生活中见过的树叶,说说对“形态各异”的理解。学生说有的树叶像手掌,有的像扇子,有的像针,有的是椭圆形,有的是……样子各不相同。教师强调,即使同一颗树上的叶子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就叫“形态各异”。
理解树叶“无私奉献”的精神,大多数学生都有难度。只有一位学生说出“每一片树叶都很有爱心”。树叶的爱心体现在哪里呢?“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光合作用”这样的知识,三年级的学生当然是不知道的,教师只有和盘托出了,面对一双双懵懂的眼睛,“启而不发”的时候,就只能“灌输”了。经过这样的“灌输”,当我把“无私奉献”这个词语板书在黑板上时,绝大部分学生也能心领神会了。
课文中描写树叶的四季变化,语言非常凝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嫩绿”、“肥美”这些词语的韵味,学生可能还无法领会。学生交流较多的是“变黄”、“飘零”等词语。有一位很顽皮好动的男孩说秋天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就像一只黄色的蝴蝶翩翩起舞。还有学生联想到《山行》中的枫叶,联想到冬天下雪时的情景。
总体而言,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虽然也有一些亮点,但是沉默的学生还是较多。看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还是很薄弱的。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任重道远哪!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反思15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与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告诉孩子们要做一个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人。
第二课时的开始,我就让孩子们把课文按照大树之美,叶子之美,由物及人分成了三层,孩子们找的很准确。然后老师进行了逐层讲解。第三层是整篇文章的升华,也是最难理解的。我让孩子们先抓住“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茁壮葱翠”、来感悟叶子的奉献和人的奉献之间的关系。来举例说明人们是如何为生活的大树输送营养的。正因为无数叶子的奉献,是生活的大树永远站立在太阳和土地之间,展示其无穷的活力和风采。大树的美来自叶子,叶子的美也来自大树,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最后向学生呼吁,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为了我们祖国和地球的生生不息,都来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整节课上下来,如果在课前准备时让孩子们去观察叶子,搜集叶子,说说叶子的功能等可能对这节课的教学会更有帮助。下一次,根据不同的课文应该让孩子们做好不同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