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1四边形这个内容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我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想一想、涂一涂、找一找、议一议、分一分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认识四边形、感受四边形,从而获得新知。这节课,我基本能做到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导学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具、学具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学生始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重视动手操作。
四边形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学生通过操作能探索究竟怎样的图形叫四边形,同时又能进一步理解、巩固概念。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从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四边形,归纳出四边形的特征。在练习巩固环节中,学生通过创造四边形,按要求画四边形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的认识,掌握四边形的特征。
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小组合作的优点之一就是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在认识了四边形的环节中,我安排是四人小组讨论出一种分类标准,让他们将图形分分类。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展开了,出现了许多情况:有根据角分的、有根据边分的、还有根据形状等来分的。分类过程中,学生能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还培养了说的能力和听的能力,一举多得。
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教学成功之处是有的,不足之处也是存在的。如:在四边形分类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觉得自己处理得还不够理想,给学生操作的时间不够充分,在我的预设中要求学生把信封里的每个四边形的边或角都用尺子去验证了才去分类的,但在课堂中却出现了很多学生只是直观地对图形进行分类,由于经验不足,我在课堂巡视时没有去指导学生把每个图形验证,所以到最后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不知道平行四边形也是一个对边相等的图形,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只是拿了学生分类时的图形撕下来进行验证,图形太小了,效果不是特别好,如果老师事先能准备好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来演示,效果可能会更好。总之,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完善。
“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2于是本节课安排如下;
首先,出示教科书的主题图。先让大家找出图中的四边形,并观察,让他们跟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初步感知这类图形的特征。接着出示课件,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样的图形有什么特征?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对边是相等的,对角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上出现一条红色线条。从平行四边形的左边平移到右边,学生发现上下两条边的距离一样,没有变化。出示总结:由于它相对边之间的宽度总是相等的,我们就说它的对边是平行的。所以我们把这种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接着,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平行四边形,此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其次,讲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点。出示三角形框架和平行四边形框架,让学生动手拉一拉,学生发现,得出规律:三角形不易变形(即稳定性),平行四边形易变形(不稳定性)。同时让他们例举生活中的例子,那些是运用这个特性的。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最后,让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老师先在课件上演示画法,然后让学生做书上的针对练习。通过动手活动,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设计巩固练习。练习往往能反映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反应学生的应用能力。加入拓展练习,对优生增加难度。
“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3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愉快、主动的探索知识,参与到学习中来。
例如:我在教学《四边形》时,课件播放同学们在校园活动时的情景,配上《校园的早晨》这首歌,创设情境,这样的 “课前导入”设计,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有效地吸引学生倾听,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其中,真正意义上作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就自然愿意倾听了。课堂中教师始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身边感兴趣的事情,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手段突破重难点。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在新课教学时,不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四边形,欣赏生活中四边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动内容都是与学生学习或生活密切相关的。
如何给四边形分类是本节课的难点,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不善于捕捉信息,还不太会倾听,要他们马上做到会倾听,显然不可能。但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分类,分好后再汇报。学生先上黑板摆,再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最后利用课件动态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整个过程中,我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很关注,眼睛看向学生,包含着激励的目光。有些问题学生在齐答时,老师不仅仅听大多数学生的意见,而且对其中少数学生发出的不同回答也非常关注。
三、精心设计作业,密切与生活联系
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的作业题:
在这节课上,我们和四边形成了好朋友,那么在今天回家的路上和家中,就请你用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家长和我们一起认一认,好吗?
这样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的兴趣,再次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4平行四边形是一种常见的四边形,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就能自己用剪一剪、折一折、做一做等方法制作出平行四边形。教学一开始,我们就让学生直观感知认识平行四边形,在小组合作、集体讨论中发现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量出平行四边行上下两条边之间的距离。由于学生已经会画了从一点到一条线段之间的距离、三角形的高,因此学生就可以自主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并量出高度。由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因此我就问学生什么是平行四边行的高,从而引出平行四边行高的概念。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平行四边行的高有无数条,让学生自己能发现并解释出高有无数条的原因,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提高其知识掌握的深 ……此处隐藏7921个字……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平面是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或其他图形的,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如牙膏盒、、伸缩门、墨水盒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品,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对图形进行分类,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活用数学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本课正是实践这种理念的一个典范,如我在教学中提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和图钉,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习的平面图形的特征,自主选择学具围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其间学生既能采用最简单的4根塑料棒来围成,还能采用6根、8根的塑料棒来围成,生4还能沟通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操作的成功不但反映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合理使用学具的能力,更体现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13《认识四边形》一课是一节概念课,同时这又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学生通过操作能进一步理解、巩固概念。这一教学内容教材是这样安排的:
一、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比较的过程,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和四个角。
二、让学生通过观察、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等数学活动把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
在这节课中,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1、关注生活经验,提供感性材料。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有关,生活经验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图形,对四边形也不陌生。因此,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为教学素材,目的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四边形。既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2.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小组合作的优点之一就是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在认识了四边形后,我安排的教学环节是小组讨论,让他们将图形分分类。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展开了,出现了许多情况:有根据角分的、有根据边分的、有根据是否是对称图形分的、还有根据对边是否相等来分的。尤其是有根据是否是对称图形分的情况,学生能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这虽然是一位同学的想法,却给了更多同学一启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还培养了说的能力和听的能力,一举多得。
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我觉得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需要自己不断努力:
1、在这次教学中,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但是在分类这一环节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发表自己看法的空间,过多地牵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有几种不错的分类方法没能在课堂上得到展示。
2、面对学生的生成,课堂的应对能力还不强。整节课学生的交流、发言都比较积极,可是在分类这一环节中,出现了学生与教师一对一的局面。当学生的分类方法正是我所期望时,似乎这个学生只是和我在交流,是不是学生之间也相互听懂了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整堂课下来,最大的感受是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四边形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四边形的,学生对分、画、拼四边形都非常有兴趣,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四边形的分类”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还不够理想,学生能直观的进行分类,但用语言表达分类的标准比较困难,在几次的教学中,学生都说的不理想。
“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14此外,感受数学思想和利用多媒体教学相当重要。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学具,去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就犹如为学生的思维架设了一座桥梁,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领会并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提供若干个不同的三角形,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三角形分类的探索过程,能按三角形内角的不同和边的不同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又如通过学生剪、拼等操作活动,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学具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就渗透了等积变换的思想等等。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给孩子的思维带来了火花。比如在今天《认识四边形》时运用多媒体,呈现物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验证过程,直观、醒目、是用再多的语言和想象无法取代的。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测,学生也从中修正了刚才的验证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15《四边形》这一课的教学,学生通过操作能进一步理解、巩固概念。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重视动手操作。
四边形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学生通过操作能探索究竟怎样的图形叫四边形,同时又能进一步理解、巩固概念。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从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四边形,归纳出四边形的特征。在练习巩固环节中,学生通过创造四边形,按要求画四边形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的认识,掌握四边形的特征。
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小组合作的优点之一就是学生之间能互相启发,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在认识了四边形的环节中,我安排是四人小组讨论出一种分类标准,让他们将图形分分类。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展开了,出现了许多情况:有根据角分的、有根据边分的、还有根据形状等来分的。分类过程中,学生还培养了说的能力和听的能力,一举多得。
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教学成功之处是有的,不足之处也是存在的。如:在四边形分类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觉得自己处理得还不够理想,给学生操作的时间不够充分,在我的预设中要求学生把信封里的每个四边形的边或角都用尺子去验证了才去分类的,但在课堂中却出现了很多学生只是直观地对图形进行分类,由于经验不足,我在课堂巡视时没有去指导学生把每个图形验证,所以到最后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学生不知道平行四边形也是一个对边相等的图形,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只是拿了学生分类时的图形撕下来进行验证,图形太小了,效果不是特别好,如果老师事先能准备好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来演示,效果可能会更好。总之,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完善。